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荚囍?,需要涉及到大量細節考點,現匯總如下。
一、課程類型:必修課程
二、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超越單一的教室空間,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設置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強化課堂、學校與生活、社會的聯系的重要紐帶,是增強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重要舉措。
3.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
4.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學習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為特征的基本學習領域之一。
除上述指定領域以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定領域相結合,也可以單獨開設,但課程目標的指向是一致的??傊?,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三、課時占比:6%~8%。
四、課時安排: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五、課程管理:是國家設置、地方開發、學校實施的三級課程管理課程。
六、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
七、活動過程:
版本一:活動導入——活動展開——活動總結
版本二:活動導入——活動組織——活動展開——活動總結和評價——活動拓展
八、課程目標: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